关于上线2020年8月份选修课程的通知
时间:2020-08-21 浏览数:18262

各位学员:

20208月份选修课程已经上线,欢迎大家选学,后期将陆续推出更多课程。本期课程名单如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 把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课程时长:111分钟(三讲、3学时)

课程简介: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通知》,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为什么重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学习?我们又该如何学习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洪向华将从基本情况、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思想精髓,把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三个方面为我们做详细的解读。

教师简介:洪向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 德国古典哲学对西方文明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和影响

课程时长:132分钟(三讲、3.5学时)

课程简介:西方哲学历史各阶段当中理论经验是重要的人类思想文化财富,研究西方哲学历史上的各场思辨运动,对于总结人类思想价值观念的变迁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意义,同时对于现代文明的哲学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前瞻性意义。

教师简介:赵智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部主任

国情与形势

3. 全球抗疫中的国际合作、挑战及建议

课程时长:55分钟(两讲、1.5学时)

课程简介: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不仅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更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国际合作抗疫刻不容缓。本课程介绍了全球疫情发展趋势及带来的影响、国际组织在全球抗疫合作中的角色、贡献及挑战,并对推动国际抗疫合作提出了建议。

教师简介:王辉耀,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理事长

党的建设

4. 一体推进“三不”机制,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

课程时长:107分钟(三讲、3学时)

课程简介: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斗争,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本课程首先从腐败和反腐败的定义入手,指出腐败具有泛化理解和狭义理解之分,应避免理想化的认识。提出一体推进“三不腐”科学总结了腐败治理的规律。然后指出,一体推进“三不腐”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论断,它来自于鲜活的实践,成效显著;强调一体推进“三不腐”要持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切实扎牢不能腐的笼子,不断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并开展“清廉中国”建设以及深入推进公开透明。最后讲解了一体推进“三不腐”要积极开展状况评估。提出建立代表性指标;强调一体推进“三不腐”任务仍艰巨;指出阻碍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具体因素,并探讨了一体推进“三不腐”的措施。

教师简介:蒋来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秘书长

5.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课程时长:104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就要求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来展开,绝不能有丝毫偏离。本课程重点说明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内涵、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以及如何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教师简介:张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教授

6.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

课程时长:84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本课程重点分析了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强调了要发挥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的领导作用,说明了国有企业中的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教师简介:张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教授

党史党风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

课程时长:87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统一,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统一。本课程首先介绍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现状,简要的阐述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情况;从执政与非执政两个部分介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系统探讨了关于武装斗争和议会道路的几点思考。然后从新中国的诞生及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国际共产主义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新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留下宝贵财富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贡献;最后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如何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走向伟大复兴。

教师简介:汪亭友,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8.抗美援朝精神系列微课

1)抗美援朝精神系列之一:什么是抗美援朝精神

课程时长:11分钟

课程简介:抗美援朝精神,即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2)抗美援朝精神系列之二:抗美援朝精神的具体体现

课程时长:11分钟

课程简介: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规模巨大的人民战争。抗美援朝精神不仅体现在战场上志愿军将士们的殊死搏杀、用意志战胜钢铁,也体现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支援作战,表现出巨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3)抗美援朝精神系列之三:谁是最可爱的人

课程时长:11分钟

课程简介: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创作了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并入选中学课本,影响了数代中国人。“最可爱的人”从此成为志愿军乃至解放军的代名词。文中松骨峰激战的场面脍炙人口,而真实的松骨峰激战和两位活“烈士”的故事则更加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4)抗美援朝精神系列之四:冰雪长津湖

课程时长:15分钟

课程简介:长津湖战役是一场极其惨烈的对战,衣着单薄、装备不足的志愿军非战斗减员近3万人,甚至超过了战场伤亡人数,活生生冻出了三个“冰雕连”。但他们还是依靠钢铁般的意志战胜对手,使美军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场战役,被美军称为“是钢铁部队在和钢铁的人作战。”

5)抗美援朝精神系列之五:钢铁之战上甘岭

课程时长:12分钟

课程简介:因为红色经典《上甘岭》的影响力,上甘岭战役成为抗美援朝诸多战役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中铸就的“听党指挥、英勇顽强、艰苦奋斗、团结友爱、严守纪律”的上甘岭精神流传至今。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它还是一场“打钢铁”“打后勤”的“钢铁之战”。

教师简介:专家组

宪法法律

9. 全面系统规范公职人员惩戒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解读

课程时长:128分钟(四讲、3.5学时)

课程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于2020620日,由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且经习近平总书记签署,于今年71日生效实施。本课程首先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立法背景和意义。指出这部法律的出台是全面加强公职人员管理的需要,是坚持和完善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在要求,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的重要体现;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制定有利于构建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公职人员管理监督体系。然后强调了其立法为规范处分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指出其立法思路为政务处分制度的纪法贯通、政务处分制度的法法衔接。其次介绍了政务处分与政纪处分、党纪处分的异同,指出因对象范围、处分主体、程序和依据、申诉不同,政务处分不等于政纪处分,因此在事件过程中要严格依法实施政务处分与处分,注意区分政务处分与党纪处分的不同;并强调指出,由任免机关、用人单位做出的处分和政务处分并不并行,但党纪处分和政务处分可以同时处分。最后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务处分的基本原则、方针和要求,实现监督覆盖具体化制度化,明确政务处分的种类和相应的处分期间,实现处分情形全覆盖,完善政务处分程序,明确权力救济与执法责任、监督内容。提出要准确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要求,作为公职人员,在学习政务条例时要遵守法律底线,强化公职意识,努力做一个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好干部、优秀公职人员。

教师简介:李建忠,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10. 护航“一国两制”,促进香港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解读

课程时长:108分钟(三讲、3学时)

课程简介:20206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出台,对维护香港稳定、维护国家安全意义重大。本课程首先介绍了宪制香港下的千年历程与宪制框架。香港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始终与中国的命运、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香港的宪制框架有3部重要的法律,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及刚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强调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的态度非常真诚。然后介绍了香港近几年明珠蒙尘的历程,指出近几年香港“本土意识”逐渐兴起,港独组织不断涌现,祸国乱港头目越来越多,香港作为东方明珠逐渐蒙尘。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构建了国家安全法的顶层设计,指出了进行的各项法律安排。指出《港区国安法》是一部兼具实体法、程序法和组织法内容的综合性法律,同时也是一部问题导向的法律。最后对《港区国安法》进行了法律解读,指出了未来的展望。具体解释了《港区国安法》的职责划定、机构设置、执法力量及经费保障;四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政治权利限制、效力范围;案件管辖、法律适用和程序、中央驻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机构等内容。强调真正在香港坚持“一国两制”、护航“一国两制”、真正维护香港繁荣稳定,让香港居民有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提高香港的人权标准和法治水平,今后仍要在教育、媒体、司法、公务员等方面下大功夫。

教师简介:支振锋,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政治建设

11.领导干部要想透的N个问题

1)干部是做什么的?

课程时长:9分钟

课程简介:对广大领导干部来说,为民是职业要求,也是分内之事,应将这句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点滴工作中。这样才能让群众更直观感受到谁在专业地为他们工作,谁值得他们发自内心地拥护和支持。本课围绕干部是做什么的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2)知道“服务”的意义吗?

课程时长:9分钟

课程简介:201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首次提出了“放管服”改革的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本课围绕“服务”,对如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进行了论述。

3)为什么要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

课程时长:8分钟

课程简介:以人民为中心,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党员干部的必备情怀。领导干部应该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内化为自己的情怀,老老实实当好人民公仆,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本课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4)想过“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过程吗?

课程时长:8分钟

课程简介: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提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命题。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演进过程表明,党的宗旨的内涵和要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本课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5)“公仆意识”的内涵是什么?

课程时长:10分钟

课程简介:公仆意识,是领导干部对自己是人民公仆这一身份、职责和价值的清醒认识。公仆意识的核心是群众观、权力观和责任感。公仆意识必须见之于具体行动。本课围绕领导干部如何践行“公仆意识”展开论述。

6)做孔繁森还是做王宝森?

课程时长:7分钟

课程简介:2017年,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本课围绕做人民公仆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7)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了吗?

课程时长:9分钟

课程简介: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本课围绕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这一主题开展论述。

8)为什么要“把群众当亲人”呢?

课程时长:8分钟

课程简介:亲民为民,是领导干部的职业要求和岗位要求。把群众当亲人,实际上是要求领导干部换个眼光看群众,换个态度待群众,把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本课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9)应当把民生摆在什么位置?

课程时长:7分钟

课程简介:民生问题是指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生命问题。以民生为本就是要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生存、生活、生命所必须的各种条件,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作为领导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课围绕“以民生为本”展开论述。

10)什么是用权的最高标准?

课程时长:7分钟

课程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那么,为什么让人民满意成为领导干部用权的最高标准?领导干部应如何让群众满意呢?本课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

11)要坚守哪些基本底线?

课程时长:6分钟

课程简介:作为领导干部,无论级别高低,都应当清楚地认识两个问题:一是应当做什么,二是不能做什么。其中,“不能做什么”可以看做是底线。守住基本底线,对于领导干部提高自觉性,履行好人民公仆这一角色,具有重要意义。本课主要阐述了领导干部应该守住哪些基本底线。

12)有什么高招保证事事有落实?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反映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的规划和蓝图。领导干部开展工作,要养成凡事都能抓落实的工作作风,这有利于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规章的实施。本课围绕“抓落实”展开论述。

教师简介:周文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经济建设

12. 释放内需的巨大增长潜力

课程时长:83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转型升级蕴藏巨大内需潜力。同时,我国14亿人口的内需潜力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具有巨大的作用,释放内需潜力,可以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此,要完善内需的体系结构,调整需求侧和供给侧,释放内需潜力。释放巨大内需潜力成为时代性课题,释放内需必须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扩大服务贸易开放为重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城乡一体化来释放内需潜力。同时,要把扩大内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融合。

教师简介: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13. 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助力精准脱贫

课程时长:94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产业扶贫需要改革和创新,“三变”改革是一种机制改革与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农村产业创新,推动农民脱贫和致富。本课程首先主要对 “三变”改革的内容、方式及产业选择进行阐述。从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方面解释了什么是“三变”,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指出“三变”的意义,从怎么变和怎么干两方面讲解了“三变”改革的产业选择,分析了政府在“三变”改革中的主要作用。然后主要对 “三变”改革的内容、方式及产业选择进行阐述。从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方面解释了什么是“三变”。最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指出“三变”的意义。从怎么变和怎么干两方面讲解了“三变”改革的产业选择。分析了政府在“三变”改革中的主要作用。

教师简介: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

14. 坚持和完善我国分配制度

课程时长:81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马克思认为按劳分配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个人收入取决于他向社会所提供的劳动时间,实行等量劳动与等量劳动相交换原则。马克思承认劳动者个人禀赋差异,认为按劳分配对象不是社会总产品,只是个人消费品。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按劳分配制度在不断完善。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劳动者同工不同酬、分配机制正向激励功能不足、再分配机制需要更科学使用等。因此,我们必须完善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本课程主要对以上内容进行了分析和讲解。

教师简介:李鹏,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15.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课程时长:86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本课程重点阐述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教师简介:陈建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16.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课程时长:92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介绍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背景,阐明了供给侧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供给侧问题的本质,即供给侧重大结构性失衡是问题根源。提出了要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为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供准确制度激励;要完善产权制度,降低市场运行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等解决供给侧问题的现实路径。

教师简介:杨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产业经济与经济学说史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文化建设

17.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课程时长:129分钟(三讲、3学时)

课程简介: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党和政府对文化遗产事业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发表了多次讲话,参加了多次重大的活动。在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掌握文化遗产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厘清当前文化遗产自身价值的定位问题,并且要清楚当前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问题、产业化问题和当代调适问题。

教师简介:马奔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社会建设

18. 设计城市——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建筑设计

课程时长:122分钟(四讲、3学时)

课程简介: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强调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位一体”意识,横跨理、工、文、艺学科门类,打破设计壁垒,融通设计领域,探索设计创新。本课程从城市设计视角谈建筑设计,首先是认知城市,然后提出城市设计要有利于营造广场/街区、有利于形成街道、有利于整合院落、有利于构建公园、有利于呈现郊野、有利于创造地标,最后探讨了数字时代的建筑学。

教师简介:朱文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学人文

19. 疫情中科学与谣言如何赛跑

课程时长:74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由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引发的全球大流行的疫情,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事件。随着疫情不断发展,广大科研人员和医护工作者等各行各业都在持续努力。同时,还有各种谣言和阴谋论的满天飞。为什么科学还在“穿鞋”,谣言就已跑遍全世界?本课程介绍了谣言是如何飞奔的、科学传播传播什么、什么是命题之知、什么是能力之知、科学究竟是什么和如何应对谣言等内容。

教师简介:胡明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20. 工厂化鱼菜(菇)共生技术研究进展和产业推进

课程时长:129分钟(三讲、3.5学时)

课程简介: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当前,水产养殖装备数字化程度低,实时精准测控技术缺乏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工厂化鱼菜(菇)共生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综合性方案。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本课程介绍了工厂化鱼菜(菇)共生技术的产业背景和研发进展,并且介绍了会昌鱼菜共生模式、对工厂化鱼菜共生V4.0系统的展望、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等

教师简介:李道亮,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21. 宇宙的边疆

课程时长:97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在不同的人类文明、不同的历史时期,一直是令人激动的话题。无数的神话都从宇宙的创生开始叙述,历史上很多人也都纷纷为此着迷。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现代科学在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宇宙学成为了一门真正的科学。什么是太阳系的边缘地带?银河系的边界离我们有多远?星云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是造父变星?什么是星系巡天?什么是超新星?什么是宇宙?宇宙从何而来,向何而去?宇宙由什么构成,边疆又在何处?本课程将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讲解。

教师简介:李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安徽干部网络学院

                            2020821


  • 0551-62636999
  • ahgbjy@189.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