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线2019年10月第一批选修课程的通知
时间:2019-10-11 浏览数:986

各位学员:

201910月第一批选修课程已经上线,欢迎大家选学,后期将陆续推出更多课程。本期课程名单如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与指导意义

课程时长:141分钟(五讲、3学时)

课程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课程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丰富内涵和实践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教师简介:张云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

课程时长:84分钟(三讲、2学时)

课程简介:宗教问题始终是我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的安全和祖国的统一。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应该重视并处理好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本课程分别从宗教工作重要性、宗教规律、宗教工作规律方面进行了全面讲解。

教师简介:蒲长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民族和宗教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3.学习习近平非公统战重要论述 做好新时代非公经济领域统战工作

课程时长:112分钟(四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习近平关于非公经济领域统战的重要论述系统地回答了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如何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是指导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纲领性文献和行动指南,具有里程碑意义。本课程主要围绕为什么要做好新时代非公经济领域统战工作和如何进一步做好新时代非公经济领域统战工作进行了讲解。

教师简介:郭伦德,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教授

4.新时代的民族工作

课程时长:84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的总体布局中,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地位凸显。本课程认真分析了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需要正确认识的几个问题,进一步阐释了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需要坚持的几点原则,并指出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做好民族工作。

教师简介:乌小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研究生院院长

5.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课程时长:92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我国是世界上周边环境非常复杂的大国。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我国面对当前地区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的重大战略,是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共赢之路。本课程从周边地区:地理范畴与分析视角、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面临的问题、深化周边关系的策略选择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教师简介:韩爱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6.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

课程时长:118分钟(四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公开出版发行,是“三农”领域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三农”工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本课程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深化改革是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的法宝”“‘二十个字’是推动‘三农’工作的总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关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

教师简介:丁文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毛泽东思想

7.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

课程时长:88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在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指引下,中国社会历史发生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深刻变革。毛泽东思想教育、哺育、影响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中华儿女,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其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早已载入史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以新的视角拓展毛泽东思想研究新视野,挖掘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发挥毛泽东思想的恒久魅力。

教师简介:倪德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文献导读

课程时长:85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师简介:倪德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

国情与形势

9.中美大国关系的新发展与新审视

课程时长:83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从2018年到2019年,中美两个大国间的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波折,有必要重新加以审视。本课程紧紧围绕上述主题,深入浅出阐述厘清中美关系新的发展趋势,帮助学习者把握课程的主要内涵。

教师简介:罗建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外交研究室主任、教授

党章党规党纪

10.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学习解读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的特点和意义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20186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举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这就是我们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道理所在。本课重点阐述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的特点和意义。

2)坚定政治信仰:根本基础

课程时长:6分钟

课程简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夯实思想根基,牢记初心使命,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本课围绕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坚决站稳政治立场三个方面,对如何坚定政治信仰进行详细阐释。

3)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本质要求

课程时长:8分钟

课程简介: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承担起执政兴国的政治责任。本课就如何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展开详细阐释。

4)提高政治能力:关键举措

课程时长:10分钟(两讲)

课程简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关键是要提高各级各类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必须进一步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彰显国家机关政治属性,发挥群团组织政治作用,强化国有企事业单位政治导向,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政治本领。本课围绕提高政治能力,就相关问题展开详细阐释。

5)净化政治生态:基本途径

课程时长:12分钟(两讲)

课程简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本课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两个方面来阐释如何净化政治生态。

6)强化组织实施:重要保障

课程时长:6分钟

课程简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一项重大艰巨的政治任务。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坚定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部署要求上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确保本意见提出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确保党的政治建设取得成效。本课围绕落实领导责任、抓住“关键少数”、强化制度保障、加强监督问责四个方面对强化组织实施进行全面阐释。

教师简介:秦强,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教研部副主任、研究员

党的建设

11.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课程时长:106分钟(四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的政党制度以及中国政党制度的主要功能和运行机制。

教师简介:杨绪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部教授

党史党风

12.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课程时长:89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深度阐述近代以来中国实现飞跃的历史进程,鲜明揭示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帮助学习者把握这一重大历史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师简介:沈传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部教研室主任、教授

13.新中国70年改善民生的成就与经验

课程时长:86分钟(四讲、2.5学时)

课程简介: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带领全国人民奋力拼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民生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许多具有示范性意义的经验,并且确立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本课程以《新中国70年改善民生的成就与经验》为题,从70年来改善民生的主要成就、70年来改善民生的基本经验、努力创造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教师简介:王道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政治建设

14.《宗教事务条例》修改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课程时长:103分钟(三讲、3学时)

课程简介: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的颁布与实施,是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行全面依法治国方略、顺应宗教工作新形势、落实中央关于宗教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宗教工作法治化的重要里程碑。条例使我国宗教法律规范体系更加完备、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更加科学、对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法治保障更加有力。本课程侧重于对《宗教事务条例》修改的意义和主要内容予以阐述。

教师简介:冯玉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5.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涵养良好政治生态

课程时长:94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文化基础。本课程阐释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含义和功能,着重分析了党内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的关系,并且对如何建设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教师简介:孙培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教授

16.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塑造先进政治文化

课程时长:86分钟(三讲、2学时)

课程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本课程针对“什么是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与党内政治文化的关系”“围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塑造先进党内政治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教师简介:韩强,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17.铸魂补钙 强化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1)为什么要出台《关于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工程的意见》?

课程时长:4分钟

课程简介: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党中央对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本课就《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意见》出台的原因展开阐述。

2)什么是公务员职业道德?它的特征是什么?

课程时长:4分钟

课程简介:公务员职业道德,是指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活动过程中,通过内化的信念和善恶标准,理性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那么,公务员职业道德具有哪些特征呢?本课就相关问题进行详细阐释。

3)如何坚定信念,践行公务员职业道德?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要突出政治性、示范性、约束性、可操作性。坚定信念是职业道德思想层面的建设要求,根本上体现了对于各级公务员职业理想的要求。对于我国公务员而言,职业道德建设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是为公务员职业注入灵魂的根本措施,也是公务员职业规范要求的核心内容。那么,如何坚定信念,践行公务员职业道德呢?本课就相关问题进行详细阐释。

4)如何忠于国家,践行公务员职业道德?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忠于国家是公务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核心内容。忠于国家要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并体现在公务员的具体行动中。忠于国家既是公务员的责任,也是公务员的义务。忠于国家的职业道德要求是对公务员提出的政治要求。本课就如何忠于国家,践行公务员职业道德这一问题展开阐释。

5)如何服务人民,践行公务员职业道德?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服务人民是公务员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其本质要求。服务人民就是要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保障问题,是公务员坚持以人为本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关于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工程的意见》对如何服务人民作出了明确规定。本课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详细阐释。

6)如何恪尽职守,践行公务员职业道德?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恪尽职守是公务员干事业的基石。恪尽职守意味着公务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那么,如何恪尽职守,践行公务员职业道德?本课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

7)如何依法办事,践行公务员职业道德?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关于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工程的意见》明确规定,“依法办事”要求公务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努力提高法治素养,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履职,做到权由法定、权依法使,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坚持依法决策,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执行公务。本课从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公务员如何依法办事,践行职业道德。

8)如何保持公正廉洁,践行公务员职业道德?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公正廉洁”要求公务员坚持秉公用权、公私分明,办事出于公心,努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严于律己、廉洁从政,坚守道德法纪防线;为人正派、诚实守信,尚俭戒奢、勤俭节约。本课将从三个方面详细阐释公务员应如何保持公正廉洁,践行职业道德。

教师简介:梁玉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公务员管理研究室主任、教授

18.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课程时长:88分钟(四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本课程从当前世界宗教形势及中国宗教现状、宗教与民族问题交织的复杂性、宗教工作在党政工作中的定位、必须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理解宗教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论宗教的基本要点、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系列论述的重要意义等七个方面对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进行解读。

教师简介:卓新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

19.做好新时代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课程时长:86分钟(三讲、2学时)

课程简介: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不仅要增强责任意识、配强工作力量,还要改进工作方法,学会同党外知识分子打交道特别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本课程重点讲解了什么是知识分子、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详细介绍了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如何分类施策等内容。

教师简介:李小宁,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理论教研部原副主任、教授

20.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

课程时长:100分钟(四讲、2学时)

课程简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要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新力量。本课程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由来及界定、重要意义、方针政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教师简介:李小宁,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理论教研部原副主任、教授

21.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点及路径

课程时长:87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让党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优良传统深入党员、干部思想和心灵。本课程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介绍了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点,探讨了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

教师简介:熊若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副总编辑、编审

经济建设

2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课程时长:148分钟(五讲、3.5学时)

课程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提乡村振兴战略,并建议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有哪些挑战,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部署,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中如何体现公众参与,中国农业农村前景展望又如何,本课程将一一解读。

教师简介:王亚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23.历史视角下金融创新发展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课程时长:99分钟(四讲、2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由金融的起源说起,进一步阐释了金融的本质,指出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壮大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通过国际斗争的现实说明了金融的复杂性,否定了“一带一路”的“债务陷阱”谬论,分析了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教师简介:张燕玲,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24.用扶贫故事说扶贫

课程时长:137分钟(六讲、3学时)

课程简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贫困县该如何脱贫?一位挂职贫困县的干部为解决略阳县当时的扶贫痛点,利用自身信息工程专业的优势,发挥组织优势,整合各方资源,经过实践摸索,利用“互联网+农业”的新型模式,以略阳乌鸡、杜仲为原点专攻产业扶贫,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教师简介:潘祝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安保司调研员(曾挂职陕西省略阳县常务副县长)

25.《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解读

课程时长:88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20195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这份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意味着中国将进一步发力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其中存在的机制弊端。近年来,我国在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本课程对该文件的重点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

教师简介:陈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文化建设

26.文化活化:乡村振兴新动力

课程时长:103分钟(四讲、2学时)

课程简介: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振兴的实现,不仅需要经济和物质上的支持,文化上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本课程基于文化的视角,为大家分享了文化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教师简介:高宏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27.汉字的再认识

课程时长:100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汉字从发明到现在,从甲骨文到楷书,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一起延续,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汉字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有着浓郁的文化意蕴、独特的文化魅力。本课程为大家讲解了文字的定义与形成、汉字的演进与结构,重点从汉字的地位、价值及应用分析了汉字的再认识。

教师简介:石定果,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教育学院教授

28.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 分析习近平用典之精髓

课程时长:79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鲜明风格。无论是谈论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事访问中阐述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立场,习近平都善于从诸子百家和历代文人、政治家的经典名句中旁征博引,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本课程以《习近平用典》为主线,对其成书过程、体例结构、典故释义、用典的分类与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介绍。

教师简介:杨立新,人民日报总编室一读室主任、高级编辑

29.中华文化与民族凝聚力

课程时长:90分钟(三讲、2学时)

课程简介:中华文化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源于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认同,更源于对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认同。这两种最根本的认同不仅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基础,更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内在精神动力。民族凝聚力问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意义。本课程主要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华文化对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意义。

教师简介:李道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教务长、教授

30.中华文化与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课程时长:122分钟(四讲、3.5学时)

课程简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和灵魂,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是团结联合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无形纽带,也是我们做好港澳台和海外文化统战工作的根本和出发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副教授田飞龙以《中华文化与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为题,对中华文化与文化自信、 “一国两制”、“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教师简介:田飞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法学院副教授

31.立足中华文化  夯实文化自信

课程时长:162分钟(七讲、4学时)

课程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同时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课程从为何要提倡新时代文化自信、如何理解“文化自信”中的“文化”和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教师简介:李勇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中华文化教研室主任、讲师

生态文明建设

32.“两山理论”与乡村绿色产业发展

课程时长:88分钟(三讲、2学时)

课程简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显著的后发优势,如可再生能源优势、自然资本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全域有机农业。促进乡村绿色产业发展涉及若干问题,如产业模式、“文化+”、乡村绿色产业、绿色生活、全域有机农业等。同时,乡村绿色发展需要乡贤下乡。总之,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发展乡村产业的自然资源,如何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家园,是乡村振兴战略破题的关键所在。

教师简介:张孝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技能提升

33.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 守正创新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

1)增强脚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课程时长:6分钟

课程简介:在增强“四力”中,增强脚力是放在第一位的。所谓“增强脚力”,就是要把实践和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人民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把情况问题摸清楚,把好招实招提出来。那么为什么我们要专门强调“增强脚力”并且把它放到第一位呢?因为调查研究对我们开展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讲课程从调查研究的角度详细说明了增强脚力的本质性要求。

2)增强眼力:不断强化问题导向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增强眼力,就是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判断、善于辨别。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那么,应该如何增强“眼力”呢?本讲课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和分析。

3)增强脑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课程时长:6分钟

课程简介:对于宣传思想工作者来说,增强“脑力”不只是增强思考的能力,其实质更是增强辩证思维,增强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增强我们的“脑力”呢?本讲课程通过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风险挑战的具体分析,详细阐释了我们应该如何增强脑力。

4)增强笔力:坚持守正创新

课程时长:4分钟

课程简介:对宣传思想工作者来说,笔杆子是基本功。增强笔力,就是要善于表达,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从而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如何理解增强笔力,守正创新的具体要求呢?本讲课程从守正、创新、实践这三个角度进行了详细解答。

5)提高政治素质是增强“四力”的根本要求

课程时长:4分钟

课程简介:增强“四力”是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首先就要以提高政治素质为根本。那么如何提高政治素质呢?本讲课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6)提升业务本领是增强“四力”的关键环节

课程时长:4分钟

课程简介:宣传思想战线增强“四力”,必须在培育专业精神、提升专业素养、增强专业能力上下功夫,掌握“看家本领”,练出好把式、真功夫,更好地适应和跟上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人民的期待。一言概之,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增强“四力”,提升业务本领是关键。那么如何提升业务本领呢?本讲课程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答。

7)锐意创新创造是增强“四力” 的紧要核心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宣传思想战线增强“四力”,就要坚持守正创新、锐意进取,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认识新事物、把握新规律,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使主观认识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跟上新时代的节律,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因此我们说锐意创新创造是增强“四力”的紧要核心,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创新创造呢?本讲课程从两方面进行了详细解答。

8)锤炼优良作风是增强“四力”的基础

课程时长:6分钟

课程简介:宣传思想战线增强“四力”,就要始终坚持和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站稳群众立场、树立群众观点、增进群众感情。在深化作风养成、强化作风锤炼中展现新风貌、创造新业绩。那么应该如何锤炼我们的优良作风呢?本讲课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教师简介:秦强,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教研部副主任、研究员

34.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课程时长:95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进入到新时代。在新时代党的领导干部就需要具备和不断地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领导干部要如何提高和运用辩证思维能力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贺新元将通过辩证思维是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看家本领、为什么新时代领导干部要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怎样提高和运用辩证思维能力三个方面为我们做详细的解读。

教师简介:贺新元,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室主任

35.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课程时长:93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所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尤其重要。那要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李军鹏将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重大意义、创新思维能力的内涵与内容、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三个方面给我们做详细的解读。

教师简介:李军鹏,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安徽干部网络学院

20191011

 

  • 0551-62636999
  • ahgbjy@189.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