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线2020年2月第一批选修课程的通知
时间:2020-02-19 浏览数:7032

各位学员:

20202月第一批选修课程已经上线,欢迎大家选学,后期将陆续推出更多课程。本期课程名单如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

课程时长:110分钟(五讲、3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展开论述,首先阐述了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必须长期坚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其次介绍了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与对象及其任务,以及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统一战线要坚持的原则和方法。通过本课程,帮助领导干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能力。

教师简介:郭伦德,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教授

2.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课程时长:109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民族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治理民族事务,解决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导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实践。本课程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首先,从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关系、民族理论、民族定位等方面入手,对和谐民族关系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结合我国多民族实际进行了讲解;其次,从会议背景、民族地区与民族工作、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政策、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等方面,对20149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会议总书记的相关讲话进行了讲解;最后,从我国70年的民族工作经验、繁荣各民族文化、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各民族大团结等方面入手,对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实现和谐民族关系、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的新要求进行了讲解。

教师简介:胡岩,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民族与宗教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福建的孕育与实践

课程时长:92分钟(三讲、2学时)

课程简介: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了17年半。他先后在厦门、宁德、福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积累了厚实的执政经验,其执政理念和思维日臻成熟。本课程从改革开放、以民为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福建的孕育与实践进行了梳理。

教师简介:陈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党章党规党纪

4.加强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及《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规定(试行)》解读

课程时长:109分钟(三讲、3学时)

课程简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中共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以及新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规定(试行)》,为加强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首先,本课程介绍了十八大以来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过程,对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突出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的重要地位;其次,详细分析了三部党规出台的背景,介绍了党规修改制定的原则,并细致解读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的前两章内容:总则和权限;最后,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其余内容进行了解读,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的内容,针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规定(试行)》的内容进行了细致分析。

教师简介:柯华庆,中国政法大学党规研究中心主任

党史党风

5.抗战精神: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课程时长:82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推动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全国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强化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意志、坚定了必胜的信念,至今激励着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首先,本课程介绍了“十四年抗战”的概念,十四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即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及相关英雄人物,并对其进行了解读,还针对全国抗日战场的开辟过程进行了详细讲解;其次对中国开辟的世界首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进行了讲解;接着还介绍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其在中国及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最后,分析了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

教师简介:薛庆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原副局长

政治建设

6.用学术讲政治

课程时长:70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用学术讲政治,是党校姓党在教学科研领域的具体化。做到用学术讲政治,根本是讲政治,前提是用学术,基础是重实践,关键是转话语。“用学术讲政治”这一要求为新时代党校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明晰了路径,也对党校教员提出了更大的责任担当。

教师简介:赵理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副主任、教授

7.法治政府建设的挑战及回应

课程时长:119分钟(四讲、3学时)

课程简介:法治政府就是政府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法治原则,严格依法行政,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法治政府的基本建成有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如完备的行政法律规范体系、规范的行政决策制度等。当前,我国法治政府在基本建成过程中面临着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的挑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强化法律对政府工作的激励作用来应对这些挑战。

教师简介:王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经济建设

8.如何破解“三农”领域短板

课程时长:94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本课程从选择一个“好产业”和培养新型农民两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教师简介: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

文化建设

9.怎样与音乐交朋友

课程时长:94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二十世纪以来,无论是艺术音乐还是流行音乐,无论是民间音乐还是世界音乐,风格的复杂,观念的先锋,审美的多元,为人类的聆听习惯和欣赏行为带来深刻变革,一场关于新秩序的角逐成为当代音乐生态系统的底色。经典的音乐作品,无论中西,都是人类情感与理智合一的结晶。本讲座主要围绕健脑化欣赏、科学化欣赏、实践化欣赏、精锐化欣赏,讲解如何理解和欣赏音乐。

教师简介:毕明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10.商鞅的变法实践与历史启示

课程时长:117分钟(五讲、3学时)

课程简介: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本课程对商鞅进行了评价,简要介绍了商鞅的一生,对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变法的内容以及变法的启示进行了讲解。

教师简介:罗新慧,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11.人文视野中的书法艺术

课程时长:124分钟(四讲、3学时)

课程简介: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书法艺术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法艺术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学习书法不仅能够提升趣味,领受愉悦,还能收摄身心,破除我执,对自身有很大的益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主任邓宝剑,以《人文视野中的书法艺术》为题,首先为我们阐述了书法在整个人文中的地位,然后重点讲解了欣赏书法的四大方法:知类别、观形式、明通变、看格调。

教师简介:邓宝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主任、教授

12.国学、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

课程时长:133分钟(三讲、3.5学时)

课程简介: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从延续的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当下,人们对国学、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逐年升温。在当代教育中更好地传承国学、传统文化精粹,追寻中华文化的价值信仰,才能建立更广泛、更深层的文化自信。本课程首先引入了为什么现在要关注国学和传统文化这个思考,详细介绍了什么是国学,包括国学的概念、解释和分类等;其次,讲解了国学的主要内容,从概念和内容两个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何为传统文化;再次,从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详细讲解了何为当代教育,分析了国学、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和功用,讲解了国学的主要内容。最后,从概念和内容两个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何为传统文化。

教师简介:程方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建设

13.如何做好事故与事件管理

课程时长:110分钟(两讲、3学时)

课程简介:一旦出现事故,除了财产损失以外,就是人的死伤,任何人的意外的死伤都是需要去避免的。本讲提到当前中国以及整个世界面临事件和事故时,有“八多八少”这几种状态,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要了解事件与事故的基本概念,构建事件与事故管理框架体系,掌握事件与应急机理;接着分析了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机理,根据现有的体制,应当设计一套应急体制,来处理突发事件以及相应的事故,并且不断完善应急体制,充分做好应急准备与保障。

教师简介:陈安,国际危机与应急管理学会联合主席

生态文明建设

14.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课程时长:104分钟(两讲、3学时)

课程简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因此,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课程首先从地理、生态等方面介绍了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的重要地位,具体分析了黄河生态流域的文化基础,从多层次诠释了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并强调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其次,回顾了历史上黄河水患给沿岸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及古人的治水策略,并分析了治理难点;再次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治理成效并剖析了当下黄河流域治理仍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从环保、水沙调控、节水、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五方面阐述了黄河流域治理的目标任务;最后,指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应抓紧开展顶层设计、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并着力创新体制机制。

教师简介:贾若祥,国家发改委国土所综合室主任、研究员

 

 

安徽干部网络学院

2020219


  • 0551-62636999
  • ahgbjy@189.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