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线2019年11月第二批选修课程的通知
时间:2019-11-30 浏览数:1148

各位学员:

201911月第二批选修课程已经上线,欢迎大家选学,后期将陆续推出更多课程。本期课程名单如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 学习习近平用典艺术 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蕴

课程时长:81分钟(四讲、2学时)

课程简介:中国共产党人历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光芒,尤其是所引用的古典名句,寓意深邃,生动传神,极具启迪意义。本课程以《习近平用典》为主线,对习近平用典过程中的治国理政思想、用典特点、用典艺术及用典的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介绍。

教师简介:杨立新,人民日报总编室一读室主任、高级编辑

党的建设

2. 统一战线与党的领导

课程时长:86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工作,其目的就是争取人心。通过统战工作,帮助党外人士,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就好比在党心和民心之间建造了一条畅通无阻的高速“心路”。每一个党的统战工作者,就是建造这条高速“心路”的工程师、技术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正因为有了无数这样的工程师、技术员的辛劳,用关心、诚心、真心,才换来了党外朋友对中国共产党的铁心,坚定不移跟着共产党走。只要我们保持优良的传统和工作作风,就一定能够把统一战线工作继续做好。这对于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至关重要。

教师简介:魏晓东,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

3. 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助力脱贫攻坚——凉山案例分析

课程时长:77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脱贫攻坚彰显了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新目标要求的强烈意志,昭示了同绝对贫困进行最后决战志在必胜的铁定决心。本课程上讲首先介绍了富饶的贫困——凉山州情的“二重性”,主要内容包括:富饶的大山大水大资源、整体连片的深度贫困。然后讲述了目标与挑战——凉山发展的“新机遇,主要包括:脱贫攻坚的重大机遇、组织工作的重大挑战。其次介绍了探索与实践——凉山组工的“保障力”中的突出政治建设,强化思想理论保障,主要包括:突出筑底强基,强化基层组织保障;突出全员攻坚,强化一线干部保障。最后简单介绍了启示与思考——凉山实践的“生命力”。

教师简介:邓明琨,四川省凉山州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4.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课程时长:99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基层党组织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核心,以党建带动乡村振兴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举。本课程首先讲述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包括: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贯彻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思想的迫切需要、体现党在新时代担当作为重要使命的客观要求。然后介绍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思路和做法中的强化党组织建设来引领乡村振兴、强化队伍建设来引领乡村振兴,主要内容包括:发挥社会力量,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最后讲述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经验和启示,主要内容包括:遵循规律,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落实政策,给引领乡村振兴提供支持;加大党建力度,给引领乡村振兴提供保障;营造氛围,给引领乡村振兴提供有利环境。

教师简介:曾业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原副主任

党史党风

5.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课程时长:90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已经走过98年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不忘初心,才能继续前进。人们在回望中共创建那段历史的时候,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本课程围绕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相关问题作了详细的讲解。

教师简介:祝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毛泽东思想教研室主任、教授

宪法法律

6. 严守安全红线,护航福祉民生——《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解读

课程时长:104分钟(两讲、3学时)

课程简介:应急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的出台开启了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制建设的新征程。本课程首先概括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的立法背景,提出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阐述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具有明确应急工作体制等立法意义以及明确了职责定位等立法特点。然后详细阐述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的主要内容,包括应急准备、应急救援、法律责任等。最后介绍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中需要关注的八大问题,包括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归谁管、应急预案流于形式、应急演练实效性不强等。

教师简介:时训先,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工业安全研究所副所长

政治建设

7.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课程时长:82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课程重点对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两大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教师简介:邓纯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

经济建设

8. 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课程时长:100分钟(四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农村土地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和安排。各试点地区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改革目标和任务,有序推进各项改革试验,不断完善试点政策。为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了丰富的政策储备和宝贵的实践支撑。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我国“三块地”改革试点的进展与成效,并讲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在这三方面的修订情况。

教师简介:黄征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9. “一带一路”与全球经贸格局重构

课程时长:117分钟(四讲、3学时)

课程简介: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塑造新型全球经济格局带来新契机,为重构全球经济格局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案。本课程基于以下视角进行了讲解:首先再次深度学习“一带一路”倡议;其次阐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捍卫多边主义、推进包容性全球化和各国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最后分析世界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全球经贸格局将发生何种重构,中国应有怎样的战略和路线图。

教师简介:何伟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方法论与逻辑

课程时长:129分钟(四讲、4学时)

课程简介: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发现中国可能会存在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不同于主流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这个范式是要由中国人创造,并最终提炼出相关理论来。这是一个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对应的理论范式,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这样一个概念的提出具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本体是社会主义,毫无疑问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也需要了解主流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范式。

教师简介: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1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应对

课程时长:139分钟(六讲、4学时)

课程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中美贸易争端,本次中美贸易争端具有不同以往的特征,是在中国经济对美形成快速追赶的情况下产生的,对中美两国经济都产生了影响。当前,要以深化改革开放妥善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特别是要以科技立国,加大研发投入,产出原创性领先技术。

教师简介:王孝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12.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课程时长:104分钟(两讲、3学时)

课程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腾飞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不可忽视。本课程首先分析了外商投资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状况,从传统经济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三方面剖析了外商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机理,指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关联而又不同的概念;然后,讲解了“高质量发展”的含义,并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四方面分析了外商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机理;最后,从国内和国际视角剖析了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的变迁,强调更好地发挥外商直接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离不开相应的制度设计和外资政策调整,并针对如何利用外资推动国民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化提出了建议。

教师简介:桑百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

文化建设

13. “多元一体”与中华民族共同文化

课程时长:93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介绍了民族文化,分析了56个民族的共性与特性,讨论了关于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和民族共同文化等问题,解读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纲领、制度建设、政策设计,并对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继承和保护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探讨。

教师简介:马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14. 戏梦人间——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

课程时长:118分钟(四讲、3学时)

课程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是当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从“莎士比亚和他的时代”到“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再到“天才编剧莎士比亚”,最后回归莎剧文本,傅光明老师将带我们去领略一个“不一样的莎士比亚”。

教师简介: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15. 从儒家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课程时长:131分钟(三讲、3.5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首先讲述了“传统”的本义,区分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概述,强调传统文化作为传承道统的文化,是道,而不是器。道、六经与孔子是三位一体的,背离道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性。道家存在的问题:没有情怀,对别人的痛苦熟视无睹;墨家存在的问题:想爱他人,但是不知道怎么去爱。然后讲述了道统之传。儒家强调要保持社会公平,“等贵贱,均贫富”;强调何必言利。孔子之所以是圣人,就是因为他传承道,“道统之传”自于孔子。课程最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进行了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为社会公平,三个基本点为:个人要做到忠恕,社会要做到均贫,国家要做到仁惠。五大观念为:爱人为本、天下情怀、士人责任、坚守底线、一心向善。五大要素为:萌芽和生长在中国的文化,这是主体性;被中国人长期坚守的文化,这是传承性;符合人道主义原则的文化,这是普遍性;符合人类文明方向的文化,这是世界性;可以作为建构未来的文化,这是永恒性。

教师简介:方铭,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长

社会建设

16. 新时代的宗教工作

课程时长:91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新时代的宗教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贯彻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教师简介:沈桂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民族与宗教教研室主任、教授

17. 全球化时代的宗教问题与理论思考

课程时长:111分钟(四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全球化对当代国际社会具有重大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必然对当代世界宗教带来影响,给世界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这就要求宗教做出积极回应。本课程指出目前宗教研究的三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宗教会成为全球问题?如何认识错综复杂的宗教现象?如何辩证认识宗教作用的两重性?并从当前国际理论界所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出发,展开“基础理论”与“理论前沿”双向思考。

教师简介:张志刚,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

18. 如何完善政法机关的公共服务职能

课程时长:107分钟(两讲、3学时)

课程简介:政法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政法单位依法履行专政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开展政法工作,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推动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普惠均等、便民利民的政法公共服务体系。本课程主要对政法公共服务的基本认识进行了阐述,指出政法公共服务是由政法机关提供,属于公共资源,人民群众是政法公共服务的消费者,并且列举了政法公共服务的三大类型,包括公安政务服务、诉讼服务和公共法律服务,为了响应法治国家建设号召,提出了加快政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意见。列举了提供政法公共服务的三大标准,即普惠均等、便捷高效和智能精准,以及政法公共服务方式的五个变化,并且提出完善政法公共服务的十大举措,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权利保障、公平正义等问题作为发力点,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教师简介:蒋惠岭,国家法官学院副院长

技能提升

19. 基层调研中的问题与科学调研方法

课程时长:126分钟(三讲、3.5学时)

课程简介:调查研究是指深入现场考察,探求客观事物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是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是党的传统和作风。本课程首先从调查和研究两个角度介绍了调研的概念及重要性,引经据典阐述了各个领导人对于调研重要性的强调,指出调研的首要步骤是明确调研内容。然后指出调研的首要环节是明确调研所围绕的内容。其次,课程指出调研应具有明确的心态和作风,课程从经验调查、问题调查、事件调查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专题调查的内涵。最后介绍了调查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应用案例,从实地调研、座谈访谈、撰写报告等方面分析了各种调查研究的方法,指出调研的关键是如何有效运用调查报告的成果。

教师简介:曾业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原副主任

科学人文

20. 人体传感器网络

课程时长:107分钟(四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人体传感网络在物联网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医疗物联网及泛在网的“末梢”,助力解决健康与信息化,是一个极富挑战性并具有广泛应用的研究领域。本课程介绍了人体传感器网络的发展进程、人体传感器网络的代表性科研项目、人体传感器网络的技术突破与学术成果以及人体传感器网络的实际应用。

教师简介:王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21. 新时代热词解读

1)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的灵魂

课程时长:14分钟

课程简介:市场经济是自由的经济、公平的经济、产权明晰的文明经济。市场经济本身内生着平等、自由、诚信与正义的契约精神,而契约精神的发展与完善又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以此来维护自身的有序发展。没有契约精神就不会有发达的市场经济。

2)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共同繁荣之路

课程时长:13分钟

课程简介: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人力、技术、商品、服务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实现最佳配置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但同时也需要更为完善、健康的全球治理体系予以支撑,开放、包容、均衡、普惠、共赢才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3)平台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课程时长:13分钟

课程简介:20197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会议指出,互联网平台经济是生产力新的组织方式,是经济发展新动能,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跨界融通发展和“双创”、推动产业升级、拓展消费市场尤其是增加就业,都有重要作用。

4)为什么要开放政府数据,价值何在

课程时长:13分钟

课程简介:政府在治理社会服务公众的过程中,采集和生成了大量基础性、关键性的数据,这些数据和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无所不包。政府数据归根结底是属于人民的,是用人民的钱采集的,是为了人民而采集的。因此,这些数据不仅政府自己可以拿来用,也应该开放给社会进行开发利用。在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政策已初步形成,政府数据开放更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地位。

5)人工智能来了,你的饭碗还保得住吗

课程时长:12分钟

课程简介:人类发展史既是一部技术迭代史,也是一部职业迭代史。每一轮次的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会带来相对短暂的结构性失业阵痛,但最终都长期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工智能带来了人类双手和大脑的又一次大解放。未来,“机器换人”仍将是一个必然趋势。凡是从事标准化、重复性、繁琐性、高危高污染职业的人群,无论是蓝领,还是白领,都有可能失去自己原来的工作。今后许多看似稳定的工作都将随风而逝。

教师简介:融媒体技术合成

 

 

 

安徽干部网络学院

20191129

  • 0551-62636999
  • ahgbjy@189.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