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线2021年1月选修课程的通知
时间:2021-01-08 浏览数:23161

各位学员:

20211月选修课程已经上线,欢迎大家选学,后期将陆续推出更多课程。本期课程名单如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导学

课程时长:93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系统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本讲课程主要介绍了阅读学习该书时需要从一个重大主题、两个重大判断、三大基本经济制度、“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六种思维、七大经济思想、八大区域发展战略、九种本领、十大精神等方面来领会其精神内涵。

教师简介:周文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 新时代如何发扬斗争精神

课程时长:83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深入论述了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要求。这一论述基于长期的洞察积淀、有着广泛的认知共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关于斗争精神的时代阐释,对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讲课程介绍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胜利的革命精神,分析了新时代怎样理解斗争精神,讲解了党员干部如何发扬斗争精神。

教师简介:徐斌,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3. 续写“春天的故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课程时长:88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于20201014日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习近平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40年春风化雨,40年春华秋实,深圳经济特区实现了历史性的“五个跨越”,创造了伟大奇迹。深圳创造了伟大奇迹,这伟大奇迹是特区精神的积淀、人民力量的激发、制度优势的彰显。当前,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深圳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新的更大奇迹。

教师简介:胡敏,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党校报刊社副社长

4.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学习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体会

课程时长:84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70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本课程就抗美援朝战争经历的艰辛历程、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历史贡献、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以及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价值进行了重点讲解。

教师简介:李蓉,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5. 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课程时长:96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最新成果,也是引领全面依法治国的最高纲领和根本遵循。本课程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主题,首先介绍了深刻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伟大意义,体现为深远的历史意义、重大的现实意义、显著的战略意义、广阔的世界意义,阐述了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着重指出了为统合推进法治体系建设设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成立目的与职责。其次,介绍了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要促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实现党的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衔接协调、相辅相成,着力解决依法治国重大事项、重大问题,指出了当前法治中国建设面临的挑战。最后阐述了“十一个”坚持,指出了提高党依法执政能力的的相关措施,包括正确认识党和法治的关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坚持依法执政三个方面。

教师简介:冯玉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6.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课程时长:95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围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题,首先介绍了全面依法治国新要求,包括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法治的目标和法治建设的布局。其次立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介绍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意义,包括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内容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然后介绍了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包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用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提高立法质量、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等方面的内容,介绍了依法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最后介绍了牢牢把握公平正义法治价值追求,对如何回应公众法治新要求新期待进行了分析。

教师简介:杨伟东,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

国情与形势

7. 推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

课程时长:90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本课程主要阐释了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相关概念,分析了现行全球治理体系的挑战,提出我们要推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与改革。

教师简介:熊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

8.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课程时长:81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本课程重点阐述了“时代背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交追求:服务民族复兴和促进人类进步”“战略选择: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外交取向: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外交布局: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合作平台: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几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简介:罗建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党史党风

9. 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纵览党史

课程时长:103分钟(三讲、3学时)

课程简介: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经历了从幼弱到强大,从开天辟地到星火燎原,从力挽狂澜到持久抗战,从命运对决到建立新中国,从奠基固本到艰辛探索,从历史转折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是解码中国发展进步、繁荣富强的金钥匙。在百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室贺新元主任为大家带来精彩解读。

教师简介:贺新元,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和启示

课程时长:95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长期奋斗,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七十多年,成功地探索出了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国家发展道路,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以下经验: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制定和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和目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等内容。

教师简介:刘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1.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自我革命的经验与启示

课程时长:85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和最大的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着伟大的自我革命,持续增强党的自我革新能力,并在实践中积累了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本课程重点讲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党的光辉历程带来的启示。

教师简介:曹鹏飞,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

政治建设

12. 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课程时长:95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舆论引导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本课程说明了新时代呼唤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指出了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媒体、党管意识形态,更好地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坚持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相统一,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进一步全面提高管网、治网等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大力加强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

教师简介:朱继东,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经济建设

13. 新基建发展趋势与政策重点

课程时长:85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近年来,以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建设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正改变着社会治理、生产制造、民众生活等各个方面。2020年伊始至今,新基建更是站上风口,正在成为开年以来经济“热词”。那么,何为“新型基础设施”?“新基建”的内涵是什么?其发展规律是什么?中央又是如何部署的?本课程将重点分析以上问题。

教师简介:陈建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14. 新冠肺炎疫情的经济冲击与宏观调控

课程时长:86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强大合力,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本课程主要对经济下行压力进行了辨析,阐释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解析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宏观调控,讲解了20207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宏观调控的完善和补充,分析了面对疫情经济冲击我们取得的经验与成就。

教师简介:张鹏,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5. 新发展格局的运行基础:从“六保”到“六稳”

课程时长:91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形势产生了短期冲击和中期冲击,那么应对国内疫情冲击,我们要立足短期,对冲冲击;应对海外疫情冲击,我们要中期应对,全局协同。当前,“六保”是应对疫情冲击的工作任务,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六稳”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工作目标,以保促稳、稳中求进,才能形成国内经济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教师简介:张鹏,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6. 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1)新理念引领乡村振兴路

课程时长:7分钟

课程简介:“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国家全面复兴的重要战略,也是实施新型城乡融合互动战略的崭新起点。那么站在历史的新档口,我们到底应该以何种新姿态、何种新理念认知来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呢?本讲课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回答。

2)内生性机制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

课程时长:6分钟

课程简介:乡村振兴要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要达到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跃升,乡村社区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乡居人群不论土籍还是客籍,都可以成为激活乡村崭新活力生机的依靠力量,尤其是那些土生土长的乡村居民对乡村社区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良好的乡村发展动力机制。本讲课程重点向大家阐述了乡村发展动力机制的几个主要方面。

3)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新机遇

课程时长:6分钟

课程简介:在新一轮信息技术浪潮中,数字经济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正在深度改变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在此背景下,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把握好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实现传统农业的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在提高效率中提高产能和品质,使农业产业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那么,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的新机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讲课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回答。

4)乡村社区营造要筑牢“文化魂”

课程时长:8分钟

课程简介: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社区的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使得新时代的乡村社区建设拥有了崭新的指导思想理念和动力支持系统。然而乡村社区营造建设受制于多种要素,活化乡村文化,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价值,开展丰富文化活动,筑牢文化之魂,是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那么在乡村社区营造过程中,应该如何发挥文化价值呢?本讲课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

5)乡村自组织建设与乡村治理

课程时长:7分钟

课程简介: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治理有效的基础前提就是农村自组织的充分发展,也是乡村社会培育完善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新时代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更是新时代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完善乡村自组织建设呢?本讲课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回答。

6)用艺术活化资源激活乡村

课程时长:6分钟

课程简介:文化艺术往往是人类创意和观念创新最为集中的领域,文明进程进入后工业时代之后,文化艺术给城市工业生产空间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那么,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艺术能够在乡村社区营造、乡村文化复兴、发展活力培育中扮演什么角色,能够成为乡村振兴的原动力吗?本讲课程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7)“活化”乡村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课程时长:7分钟

课程简介: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从文化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借助新型文化创意、科技手段、市场化发展机制,实现文化资源的产品化转化,全面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经济。那么,应该如何“活化”乡村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呢?本讲课程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这一问题。

8)从“农家乐”到“新型创意农庄”

课程时长:7分钟

课程简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与支撑,也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在乡村社会发展中,农业产业发展形态和载体也经过了一个不断探索升级的过程,从乡村自发成长的“农家乐”,到资本下乡建设的“农业综合体”,乃至新理念下创生“新型创意农庄”,都是乡村产业不断升级发展的集中体现。那么从“农家乐”到“新型创意农庄”,为乡村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发展呢?本讲课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9)文化要素是“点化”农产高质量发展的“金手指”

课程时长:7分钟

课程简介:新一轮乡村振兴要实现农民富裕乡风文明目标,就必须夯实打牢产业兴旺的根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融合发展提升能级,不仅要借助技术驱动网络助力,还要依托文化创意和特色文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效率,借文化要素嵌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从而全面驱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那么如何理解文化要素的嵌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呢?本讲课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回答。

10)新设计理念与乡村建设

课程时长:6分钟

课程简介:作为创意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主体内容的设计行业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提高整个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呢?本讲课程从三个角度进行了简要分析。

教师简介:高宏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化建设

17. 新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历程及成果

课程时长:54分钟(两讲、1.5学时)

课程简介:当前,知识产权已成为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中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最大激励。本课程梳理了意见的主要框架和内容,总结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成果,阐述了知识产权与创新的关系,结合典型案例,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加快知识产权建设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如财产、市场、创新等观念,并指出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实践中的不足之处。

教师简介:刘春田,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18. 领导干部学国学系列之中式教育之道:以孔子为例

1)孔子其人其书其事

课程时长:15分钟(三讲)

课程简介: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首开平民教育的先河,树立起了人人都有受教育权利的思想。本课程主要对孔子的一生及《论语》进行了简要概述。

2)高举平民教育的旗帜:有教无类

课程时长:6分钟

课程简介:西周以来,办学、办教育的权力都掌握在官府之中,即“学在官府”,受教育权被贵族阶层所垄断。孔子打破了这一局面,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伟大思想,把教育对象的范围扩大到了平民百姓。本课围绕“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展开论述。

3)以六艺、六经为主的教学内容

课程时长:11分钟(两讲)

课程简介:孔子一生中弟子众多,包括著名的孔门十哲。大约在68岁时,孔子结束14年的周游列国时期,回到鲁国,将主要精力放在教育办学和整理古代文献两个方面。在教育办学上,孔子主要讲授六艺、六经。本课详细阐释了六艺及六经。

4)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法

课程时长:6分钟

课程简介:孔子作为教育家,非常善于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实践中总结经验,注重探索和研究教学规律和方法,因而提出了许多就是在今天看来仍然不过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课主要论述了因材施教法。

5)其他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课程时长:11分钟(两讲)

课程简介: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学习要与其他的各项行为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效能。对此,我们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孔子这种学习的特点:“学+N”模式。本课阐释了“学+习”、“学+问”、“学+师”、“学+思”、“学+知”、“学+恒”、“学+行”、“学+用”、“学+仕”和“学+乐”。

6)外国学者及政要对孔子的评价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孔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东亚、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课简要叙述了外国学者及政要对孔子的评价。

教师简介: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19. 领导干部学国学系列之中式管理之道:以孔子为例

1)如何理解孔子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智慧?

课程时长:7分钟

课程简介:孔子的伦理思想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智慧。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的经历又能给我们哪些启示?本课围绕这两点加以阐释。

2)正己修身之道: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素养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修身、正己、立德乃是中国人“做人做事”“为官理政”的根本,修身是平治天下的基础,身之不修,何以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管理者首先应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素养。本课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3)正己修身之道:仁爱之心、博施济众之怀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孔子讲仁者爱人。当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说:仁就是爱人。在孔子看来,仁者,就要有爱人之心、博施济众之怀。本课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4)正己修身之道:五种美德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孔子认为,一个管理者应具备五种美德,也就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和威而不猛。本课围绕这五种美德展开论述。

5)正己修身之道:摒弃四种恶习、四种主观错误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管理者不但要具备五种美德,还要摒弃四种恶习,避免犯四种主观上的错误。本课围绕“四种恶习”“四种主观错误”加以阐释。

6)正己修身之道:“三戒”、“三畏”和“九思”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孔子认为,作为管理者,应该做到“三戒”、“三畏”和“九思”。本课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7)正己修身之道:勤奋好学、不耻下问

课程时长:4分钟

课程简介:作为一名管理者,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本人就是好学、博学的表率,不但如此,他还主张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本课围绕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展开论述。

8)治人治众之道:五种原则

课程时长:12分钟(两讲)

课程简介:孔子认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管理者在实施德治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孔子的管理思想中,治人治众之道,应该遵循五种原则。本课程主要讲解取信于民原则、富民裕民惠民教民原则、君礼臣忠原则、以和为贵原则以及宽猛相济原则。

9)为政治国之道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孔子认为,为政治国之道与治人治众之道一样,除了都重德重修身以外,还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正名,二是礼乐。本课围绕这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教师简介: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建设

20.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课程时长:102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本课程主要讲述了基层治理的内涵与历史,分析了基层治理问题与需求,探讨了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与要求。

教师简介:胡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

21. 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课程时长:90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这是党中央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本课程主要介绍了社会稳定的形势和社会治理的概念、“十四五”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点任务等内容。

教师简介:龚维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生态文明建设

22.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课程时长:97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阐明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坚持和巩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基本内容,并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本课程重点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总体情况,梳理了《决定》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框架特点,强调要强化对地方党委政府生态环境主体责任的监督检查,严格追究排污者的主体责任。

教师简介:吴舜泽,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

科学人文

23. 防不胜防:病毒进化与人类健康

课程时长:83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科学家研究发现微生物可能是生命的原点,从深海到天空,微生物无处不在。病毒是一种独特的微生物,不同于细菌和真菌,病毒不能独立繁衍,需要依赖宿主生存。病毒并不全是有害的,有的可以被用来治疗疾病,但有些传染病病毒会引发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比如SARS病毒、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以及新冠肺炎病毒等。本课程介绍了病毒是什么、传染病发生的原因以及病毒传播的过程、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知识、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来的我国生物安全研发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等内容。

教师简介:施一,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

24. 科技向善:新时代的科技挑战与应对之道

课程时长:48分钟(一讲、1.5学时)

课程简介:“科技向善”是一个多方共建的研究、对话与行动平台。这一计划希望针对大众所面对的技术演进带来的重大问题,邀请政府、企业界、学术界、大众与媒体一起,对新技术带来的一切变化保持觉察,让社会各方真正意识到科技给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寻求最大范围内的共识与解决方案,并引导技术和产品放大人性之善,实现良性发展,用科技来缓解数字化社会的阵痛。本课程从宏观背景、行业抉择、实践案例、未来展望四个方面来分析新时代的科技挑战与应对之道。

教师简介:刘金松,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科技向善创新中心副主任

 

 

安徽干部网络学院      

202118日   


  • 0551-62636999
  • ahgbjy@189.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