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线2019年11月第一批选修课程的通知
时间:2019-11-14 浏览数:1560

各位学员:

201911月第一批选修课程已经上线,欢迎大家选学,后期将陆续推出更多课程。本期课程名单如下:

的建设

1. 舆论反腐新路径:从私德问题到公权问题

课程时长:99分钟(3学时

课程简介:自媒体时代里,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当今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而舆论反腐在逻辑上总体表现为从私德问题到公权问题的推演过程。本课程首先介绍了目前我国的反腐形势,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腐败与反腐败的理解以及舆论反腐的概念和特点,详细对公权和私德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主要分析了舆论反腐的新路径,对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现实工作进行了介绍,详细解读了我国反腐败的策略方针以及基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反腐路径。最后,从宏观、中观、微观分析了我国舆论反腐新路径。

教师简介:段鑫星,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2.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修订意义与若干重点

课程时长:123分钟(3学时

课程简介:2016628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历时三年,即2019731日,中央政治局再度审议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本课程首先对《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修订的背景条件、主要修订过程、修订后条例呈现的总体特点、修订工作的意义以及修订后条例六个方面的主要看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分析。然后主要对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总则、分则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中,总则部分的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分则部分包括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形式、问责情形、问责方式。最后,课程还对条例的学习贯彻工作提出了一些要求,包括要做到三个结合、两个注意等。

教师简介:任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

3. 创新纪检监察体制机制,做实做细监督职责

课程时长:106分钟(3学时

课程简介: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责、第一职责。监督也是个细活,必须按照精准思维从细处着手、在实处用力,避免粗枝大叶。本文围绕创新纪检监察体制机制,做实做细监督职责,首先介绍了对纪检监察工作,特别是纪检监察机关如何做好监督,如何认识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责和第一职责,对它的重要性做了探讨;然后介绍了如何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的组织保障介绍了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提出和指标体系。最后介绍了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深化运用和贯通运用;介绍了从加强政治监督、开展专项监督、做实日常监督、抓紧抓好长期监督、实施精准监督五个方面做实做细监督职责。

教师简介:任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

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建设基本经验与启示

课程时长:83分钟(2学时

课程简介: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们党的建设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值得我们加以研究。本课程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建设实践和成就,分析了70年加强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总结了70年来党的建设的启示。

教师简介:曹鹏飞,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

5. 大力提升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课程时长:63分钟(2学时

课程简介:新时代我们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农业农村发展滞后。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夯实执政基础,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那如何大力提升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祥临将从两个《条例》的出台及其背景、落实两个《条例》要先学好经典、两个《条例》的突出亮点、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社体系五个方面给我们做详细的论述。

教师简介:徐祥临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史党风

6.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发展历程

课程时长:89分钟讲、2学时

课程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一重要论述高度概括了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担负的伟大使命,生动凝练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历程, 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教师简介:刘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7. 新中国70年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课程时长:79分钟讲、2学时

课程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砥砺奋进、不忘初心,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本课程主要从中国改革发展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三个方面,用历史和实践证明,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教师简介:徐斌,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政治建设

8. 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地位及伟大意义

课程时长:86分钟讲、2.5学时

课程简介: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没有6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就没有百万人命运的巨大改变,没有西藏地方社会制度的伟大跨越,更没有60年来西藏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把废奴丰碑立起来,把封建农奴制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牢记民主改革的历史功绩,是对民主改革最好的纪念。本课程主要围绕平息叛乱与实行民主改革、民主改革的丰硕成果、民主改革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地位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教师简介:张云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9. 继承革命文化  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课程时长:100分钟讲、3学时

课程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认真汲取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本课程介绍了政治文化和党内政治文化,阐述了共产党在九十年的奋斗历程当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最后分析了以继承革命文化来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教师简介:周良书,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0. 70年外交实践的辉煌成就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课程时长:80分钟讲、2学时

课程简介:新中国70年的外交实践,在经受各种风险考验的同时,打赢了不少大仗硬仗,办成了不少大事难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师简介:张清敏,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经济建设

11. 如何做好园区的产业规划

课程时长:148分钟(五讲、3.5学时

课程简介:规划是指为达到某种目标,而对规划对象未来发展前景进行的谋划、部署和安排。园区产业规划是政府发展意图的体现和履行职责的依据,是社会共同的行动纲领。本课程首先从规划的定义、规划的类型、规划的功能以及规划的必要性四个方面介绍了规划的相关理论,并从园区产业规划的发展环境、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等方面分析了园区产业规划的基本框架和内容。然后从总体层面阐述了关于园区产业规划需要把握关键问题的体会,重点指出准确把握“十四五”产业发展环境变化的必要性。最后具体分析了园区规划应科学研判我国产业发展的大趋指出园区产业规划要明确园区产业升级的方向和路径。

教师简介:黄汉权,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

12. 新基建激发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知识经济社会的新型基础设施

课程时长:97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素质强国的战略目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化应用为标志的数字经济,需要一整套完整的、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本课程首先指出新基础设施本质上是知识型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由国家规划和布局、由多主体参与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总结国际上一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建设上的共性措施,对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提供借鉴意义。然后从系统研究、战略规划、投资建设和管理运营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为加快我国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提出十点政策建议,以保证顺利实现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

教师简介:潘教峰,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

13. 共建一带一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课程时长:109分钟(四讲、2.5学时

课程简介:2013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6年多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影响力日益扩大。本课程从共“一带一路”的进展、贡献、展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教师简介:陈文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

14.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巩固发展“三农”持续向好形势

1)为什么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乡发展的终极目标。20195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公开发布。意见提出,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那么,为什么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呢?本讲课程从两个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

教师简介: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乡村振兴需要什么?

课程时长:4分钟

课程简介: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策动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马加鞭之势。新时代的美丽乡村会是什么样?那一定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简单“二十个字”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更反映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那么如何理解这个内涵及其逻辑关系呢?本讲课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教师简介:张孝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3)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助力乡村振兴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近几年来,在进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探索方面,有些地方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那么,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搞资金互助或信用合作方面又是如何降低融资风险的呢?本课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教师简介:徐祥临,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4)积极推动村民参与乡村善治

课程时长:4分钟

课程简介:2019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推进乡村善治,尤为重要的一点是离不开村民的参与。为什么这么说呢?本讲课程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详细解答了这一问题。

教师简介:谭秋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乡村治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5)业态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源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在我国不断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会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业态,农业也是如此。积极发掘农业新业态,以新业态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那么农业新业态有哪些种类呢?本讲课程详细为大家解答了这一问题。

教师简介: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

6)开发乡村文化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

课程时长:6分钟

课程简介:乡土文化孕育守护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沉睡一方的乡村文化资源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本课程主要分享了三种活化路径。

教师简介:高宏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15.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1)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促进经济更好发展

课程时长:3分钟

课程简介:优化营商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经济稳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统一思想,充分认知优化营商环境重要性,塑造良好形象,切实增强优化营商环境、塑造良好形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课重点介绍了营商环境的基本概念以及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性。

教师简介:王大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2)政府全力支持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

课程时长:3分钟

课程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那么,如何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实体经济供给质量呢?本课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教师简介:张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

3)如何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局面?

课程时长:3分钟

课程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金融体系中矛盾则是当前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和现有的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课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教师简介:胡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4)如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课程时长:4分钟

课程简介: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发展先进制造业,人才不可或缺。那么,应重点培养哪些高素质人才,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呢?本课阐释了四类人才对于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性。

教师简介:黄汉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5)高素质人才: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支撑

课程时长:4分钟

课程简介:连续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无疑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那么,人工智能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本课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

教师简介:孙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部主任

6)人工智能的内涵与发展阶段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同时,还要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本课重点讲述了政府如何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落地。

教师简介:邓志东,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6.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课程时长:137分钟(五讲、3.5学时

课程简介:2013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本课程回顾了新中国70年农业的发展,论述了70年来农业改革发展的经验,并展望了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师简介: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

17. 艰苦奋斗 成就辉煌的70——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的回顾

课程时长:83分钟(三讲、2学时

课程简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乡村最为突出,做好“三农”工作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接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本课程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对农业农村发展道路的探索与推进。

教师简介:徐小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

18. 实现文化遗产的富民兴陇效益——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经济模式

课程时长:92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819日至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视察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教师简介:魏鹏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

19. 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课程时长:82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绿色,是“一带一路”的底色。“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地质地理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保护压力大。因此,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是必然选择。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以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将生态环保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撑和保障。

教师简介:刘卫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特别助理、研究员

20. 深化科技创新合作  建设“一带一路”创新之路

课程时长:80分钟(三讲、2学时

课程简介:科技创新合作是“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强调,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本课程从科技创新合作是“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的核心内容、“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为科技创新合作提供广阔空间、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创新之路提供驱动力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教师简介:万劲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21.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政策与机遇

课程时长:105分钟(四讲、2学时

课程简介:“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产能合作是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提质升级的重要手段。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落实,国际产能合作逐步深化,有效带动了我国装备、技术、标准及零部件“走出去”。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一带一路”的由来和布局以及“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

教师简介:杨建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员

22. “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课程时长:78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一带一路”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抓手,不仅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实现全球治理、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那么,“一带一路”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如何建设“一带一路”?

教师简介: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化建设

23. 道教在宗教中国化道路上的历史与使命

课程时长:99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在本课程中,张践教授为我们介绍了道教的发展历史以及在宗教中国化道路上的使命。

教师简介:张践,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24. 新中国70年文化建设及其经验

课程时长:87分钟(四讲、2学时)

课程简介: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实际,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不懈探索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路,重点在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丰富广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着力,为新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重要支撑,也取得了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

教师简介:祁述裕,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25.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历史与文明特色

课程时长:93分钟(三讲、2学时)

课程简介:人类的文明就像流动的河流,源头的不同、河谷的差异塑造了不同河流沿途的景观。不同类型的文明,其知识体系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同其走过的道路、秉承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那么,在比较文明视野下,中国文明具有哪些特色呢?本课程主要围“传统文化:经史子集”“读史与读经”“历史特色与现实变迁”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解读。

教师简介: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生态文明建设

26. 新中国环境治理70年回顾与展望

课程时长:82分钟讲、2学时

课程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和长足进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认真总结70年来新中国环境治理方面的经验、教训与成就,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上新台阶,展望新未来。

教师简介:李庆瑞,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执行副会长

技能提升

27. 女性礼仪修养与气质养成

课程时长:79分钟讲、2学时

课程简介:优雅仪态和举止能够帮助女性得体和从容的面对社交场合。本课程分析了女性在西餐、中餐、品茶、音乐会等常见社交场合的常见注意事项。指出西餐中要注重着装和手包、入座、点餐、进餐、撤餐、餐具、甜点、小费等方面的礼仪。中餐中更注重主位为尊、左为尊的原则,进餐以特色菜为主,注重冷热、荤素搭配,展示对对方的尊重。品茶要学习一定的茶文化,使用茶道六君子等必备茶具。品茗过程中茶礼要注意沉肩、提腕、压肘、交替不交叉、三龙护鼎等。音乐会要注重着装礼服,并根据服装颜色来搭配手包、项链、耳坠、戒指、胸针、妆容等。且在与人打交道时,要注重握手、签名、交换名片、合影时的动作和礼仪。

教师简介:涂文,职业素养提升专家

28. 如何做好会议记录与会议纪要

1)会议纪要的基本要领

课程时长:11分钟(两讲)

课程简介:本课程介绍了会议纪要的种类、特点写法,以及会议纪要的结构形式,重点讲解了开头、文号格式、正文、结尾及要点。

2)如何撰写会议记录

课程时长:8分钟

课程简介:本课程介绍了会议记录的准备工作、基本要求、记录重点、注意事项和写作技巧。

3)会议纪要和会议记录的主要区别

课程时长:5分钟

课程简介:本课程分析了会议纪要和会议记录的主要区别,讲解了会议纪要的完整范例。

4)会议记录范例解析

课程时长:6分钟

课程简介:本课程通过分析会议记录范例,讲解了会议记录的写作要点。

教师简介:融媒体技术合成

科学人文

29. 5G技术与智慧农业产业化应用

课程时长:80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5G时代正加速到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加速推进5G商用落地,5G的出现将真正使互联网发展成为物联网。本课程首先主要从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5G产业的发展现状,中国5G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带动中国经济产出和提供百万就业机会。然后介绍了智慧农业在实际部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强调5G时代为智慧农业的落地解决了关键技术瓶颈,相信通过5G的高效加持,未来中国农业和农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师简介:李佳,北京新型智慧农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30.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课程时长:92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国家乃至世界的宝贵财富,本课程首先围绕文化遗产主要讲了两大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内容为导言,包括遗产的概念,文化的层次和文化遗产的分类,第二部分内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特点,包括文化空间和文化景观的概念和非物质文化的分类。然后围绕文化遗产主要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遗产保护原则,第二部分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手段。

教师简介:孙华,北京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安徽干部网络学院

20191114


  • 0551-62636999
  • ahgbjy@189.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