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线2021年6月选修课程的通知
时间:2021-06-28 浏览数:22863

各位学员:

20216月选修课程已经上线,欢迎大家选学,后期将陆续推出更多课程。本期课程名单如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课程时长:84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它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这一概念的核心要义是什么?中国又是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讲课程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讲解。

教师简介:梁亚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

2.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课程时长:91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20201116日至17日,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就其主要方面来讲,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重要讲话中精辟概括的“十一个坚持”。本课程针对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和推进举措进行了讲解与剖析。

教师简介:杨伟东,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3.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课程时长:77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课程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要义、实践要求、时代背景、伟大意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教师简介:冯玉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人民当家作主,能使人民真正管理国家各项事务

课程时长:105分钟(三讲、3学时)

课程简介: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历史土壤,汲取着最深厚的社会政治文化营养,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上的成功探索方案凸显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深刻把握“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基本结论,使党的一切执政活动、国家的一切治理活动都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效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发展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课程首先,围绕“中国制度的优势,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这一中心,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本质区别两方面对我国国体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次,从坚决反对和禁止任何形式的特权、特权现象,确保全体人民的主人地位等三个方面对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就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内容进行讲解;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介绍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然后,从性质角度,定位角度介绍了我国的政协制度;简要介绍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后从村民自治制度等阐述了我国基层民主制度。

教师简介:邓纯东,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党管干部,选贤任能,能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

课程时长:99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13个显著优势之一。同时,十九大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干部人才管理,不仅涵盖其中,而且是最重要的内容。本课程首先界定了“干部”的概念;深入讲解了执政党管理干部的原因;阐述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包括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历史沿革等。其次介绍了党管干部制度改革的新部署,并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动摇,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方针,强调要突出政治标准、要把“好干部”的标准落在实处、要优化配强各级领导班子等九方面内容。

教师简介:吴德贵,中国人事科学院原副院长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能实现共同富裕

课程时长:103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大显著优势。这一优势,体现了我党治国理政的不忘初心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凸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质特征,展现了我党带领全国人民推进改革发展,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决心。课程首先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内涵;阐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13个显著优势。其次,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依据之前的发展成果,指出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制度的价值追求。最后,强调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中国制度的公平取向;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制度的价值目标。

教师简介: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

党史党风

7. 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

1)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之一:习近平关于党史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

课程时长:12分钟

2)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之二: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

课程时长:9分钟

3)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之三:党史研究要有清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课程时长:9分钟

4)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之四: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课程时长:9分钟

5)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之五: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辩证关系

课程时长:11分钟

6)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之六:坚持毛泽东“两个务必”的重要意义

课程时长:12分钟

7)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之七:学史知史方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课程时长:9分钟

8)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之八: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永不过时

课程时长:10分钟

9)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之九:党性教育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作用

课程时长:10分钟

10)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之十:实事求是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

课程时长:9分钟

11)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之十一: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课程时长:12分钟

12)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之十二: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课程时长:10分钟

13)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之十三:重温建国前二十八年的历史

课程时长:12分钟

14)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之十四: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课程时长:11分钟

15)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之十五: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

课程时长:10分钟

课程简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顾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总结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阐明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展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学好党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微课程系列,围绕习近平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系统阐述了学习党史的必要性,党史的功能与作用、学习党史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如何学习党史等,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历史,并以史为鉴,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教师简介:专家组

宪法法律

8. 著作权法修订的主要亮点及新旧对照条文精讲

课程时长:160分钟(七讲、3.5学时)

课程简介:20201111日,习近平主席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二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20111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61日起施行。

教师简介:徐家力,一级律师(专职),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热点问题解答

1)增加一份有效合同 保护一方业主权利

课程时长:5分钟

2)明确单位的职责和义务 坚决向性骚扰说“不”

课程时长:5分钟

3)“AI换脸” 当心侵害他人肖像权

课程时长:6分钟

4)好心载同事回家却出车祸,司机要担责吗?

课程时长:5分钟

5)爱犬咬伤他人该怎么办?

课程时长:5分钟

6)如何保护“头顶上的安全”?

课程时长:7分钟

课程简介:20205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为帮助广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民法典的重要内容,做好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特别推出微专题,邀请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副院长,刘智慧教授,结合当下热点话题对民法典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教师简介:刘智慧,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副院长、教授

10.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解读

课程时长:105分钟(三讲、3学时)

课程简介: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的重大决策。本课程首先详细介绍了《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制定的过程、背景和目的、总体框架、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等内容。主要讲解了法治中国建设主要内容的前两个方面,即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其次,阐述了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的具体要求,即推进宪法学习宣传教育。讲解了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阐述了如何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接着,结合自身的体会,介绍了法治中国建设的主要内容,具体讲解了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等内容。最后探讨了《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出台的重大意义。

教师简介:胡锦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政治建设

11. 总体国家安全观之核安全

课程时长:92分钟(两讲、3学时)

课程简介:核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核安全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两个主席令、两次峰会、一项指示和若干讲话。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和平利用核能,但是和平利用核能可能导致各种隐患。同时,中国和平利用核能与核安全面临挑战,如核电反应堆是否安全、核设施是否安全。核安全全球治理经历了冷战时期、冷战结束初期、21世纪三个阶段,中国也在积极参与核安全全球治理。

教师简介:樊吉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2. 重视国际安全  加强海外利益保护

课程时长:84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海外利益保护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议题。要切实维护我国海外利益,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强保护力度。本讲课程主要介绍了国际安全与海外利益保护为何重要、海外利益保护面临哪些挑战、海外利益保护的国际观察、中国海外利益发展趋势及应对重点。

教师简介:陈建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经济建设

13.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

课程时长:104分钟(三讲、3学时)

课程简介: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本课程首先介绍了乡村振兴的三个阶段、核心骨架及目标;指出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最后,强调振兴畅循环。其次,深刻剖析了乡村的“压舱石”作用;指出,“三农”工作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移;对脱贫县五年过渡期、粮食安全的背景进行了讲解。最后,阐述了粮食安全的责任;讲解了如何采取更有力举措、更强大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并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扛起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

教师简介: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14. 资源安全及其保障策略

课程时长:89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20144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本课程针对资源安全问题产生的背景、资源安全的地位和含义、影响资源安全的因素、资源安全的形势与态势、我国资源安全保障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讲解。

教师简介:谷树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文化建设

15. 京剧音乐的魅力

课程时长:123分钟(三讲、3学时)

课程简介:京剧和中医、国画并称为我国的国粹。京剧是集文学、音乐、表演和舞美之大成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本课将针对京剧音乐的起源、特点、创新等问题进行讲解。

教师简介:王彩云,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16. 多措并举维护好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

课程时长:75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文化安全的核心就是意识形态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本讲课程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关键和最重要抓手,多措并举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清醒看到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文化体制改革中决不能盲信市场、迷信市场,高度重视防范化解网络文化、意识形态风险,要坚决抵御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全面宗教渗透,解决好意识形态领域敢于亮剑者遭遇困难的问题,以打赢反击历史虚无主义之战为重点批驳错误思潮。

教师简介:朱继东,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生态文明建设建设

17.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和保障

课程时长:113分钟(三讲、3学时)

课程简介:生态安全与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一样,都是事关大局、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安全领域。生态安全是其他安全的载体和基础,同时又受到其他安全的影响和制约。本课程将从关于生态安全的经典论述、我国生态安全面临的重大胁迫、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的原因和症结、实现我国生态安全的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阐述。

教师简介:宋豫秦,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心理与健康

18. 如何让慢性病不再流行

课程时长:113分钟(一讲、3学时)

课程简介:中国面临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双重挑战。在看到新冠85,317人发病和4,648人死亡的数据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超过70%。只有改变观念和行动,才能阻止慢性病的大流行。

教师简介:宁毅,北京大学医学部美年公众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19. 西医撑得住,中医救得活,战疫下的中医大考

课程时长:17分钟(一讲、0.5学时)

课程简介:一部中医史,就是一部抗疫史,这场大考,中西医联手,我们打赢了!20209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叶永安教授荣获全国先进个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荣获全国先进集体。

教师简介:叶永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20. 人体冻存未来可期

课程时长:17分钟(一讲、0.5学时)

课程简介:滴水成冰,大家司空见惯。近一百年来,科学界未能实验捕捉到水成冰过程中随机、瞬间存在的临界冰核,经典的“成核理论”预言不能得到证实。今天,科学领域存在百年的难题被他证实,并以此基础科学问题的突破,向食品、航空、医疗、生物等应用领域多头并进。当冰冻可控,作为超越人类极限的人体冻存技术或许可期。

教师简介:王健君,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1. 心脏骤停,坐以待毙还是打败死神

课程时长:17分钟(一讲、0.5学时)

课程简介:救活率可以高达90%以上的心脏骤停,在中国却低于1%;中国的急救医务人员,只占人口的万分之几。当危急发生,医生在身边的概率几乎为零,谁能挽救我们的生命?

教师简介:陆乐,第一反应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国际应急管理协会IAEM教官

22. 系统医学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医学的思想困境吗?

课程时长:17分钟(一讲、0.5学时)

课程简介:系统医学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医学思维,它不是要取代目前主流的医学思维,而是弥补主流思维的不足。因为:疾病分为普遍性和个体性。好的治疗应该是个体化的,是一个逐渐逼近理想目标的过程,不能简单的化约成一次性的精准性的治疗。同时,人体具有康复自愈能力,所以治疗必须考虑保障这种能力的有效性,避免过度干预。医学是通过治病达到救人的艺术,缺乏科学的医学是愚昧的,缺乏人文的医学是冰冷的。

教师简介:凌锋,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

23. 关于死亡的教育,生命尽头切莫让爱如此纠结

课程时长:17分钟(一讲、0.5学时)

课程简介:死亡教育并不完全是悲观、失望、绝境的,可以让那些痛心疾首的生死两厢憾转为生死两厢安;死亡教育的真谛是爱的教育,珍惜身边的人,爱自己所爱。只有把“死”这个环节谈透了,“生”的空间才会更有意义。

教师简介:路桂军,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清华大学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

24. 正确认识膳食纤维,健康中国需要善吃杂粮

课程时长:17分钟(一讲、0.5学时)

课程简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供,杂粮的消费越来越少,糖尿病的人却越来越多。杂粮富含的膳食纤维是人们身体健康和影响血糖的关键因素之一,他十五年攻关杂粮加工新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杂粮的氧化哈败和口感问题。他说杂粮会越来越好吃,健康中国需要多吃杂粮!

教师简介:李再贵,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质量安全与营养成分分析岗位科学家

25.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接纳孩子

课程时长:17分钟(一讲、0.5学时)

课程简介:每个心理有困扰的孩子,背后几乎都站着一个完美的父母,没有完美的父母,孩子也不需要完美的父母,请允许孩子接受挫折的不完美。因为无法受挫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内在小孩”,他们还能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吗?”

教师简介:侯瑞鹤,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

26. 青春期,没有叛逆就没有成长

课程时长:17分钟(一讲、0.5学时)

课程简介:孩子的生理青春期在821岁之间,但心理青春期与年龄并不同步,很多人一生都没有顺利地度过心理上的青春期。青春期是孩子要为自己争取自主权利和空间的人生阶段,挑战父母,摆脱父母的控制,是成长的正常需要。青春期不仅是检验家庭教育的试金石,更是父母自我纠偏的末班车,父母干扰孩子的青春期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没有叛逆的乖孩子往往会受更重的伤。

教师简介:王占郡,北京中亲联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科学人文

27. 阅读造就中国

课程时长:17分钟(一讲、0.5学时)

课程简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真正的家园。

教师简介: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28. 找回丢失的基因,开启新的绿色革命

课程时长:17分钟(一讲、0.5学时)

课程简介:60年来,我国化肥用量增加100倍,但粮食产量只增加4.13倍。在“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新的绿色革命理念下,他带领团队通过找回水稻氮高效基因,培育出减肥增效的绿色超级稻品种,破解了只有增化肥才能保高产的科学难题。

教师简介:储成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

29. 为绿色能源求解:人工光合作用

课程时长:17分钟(一讲、0.5学时)

课程简介: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对它的科学研究已持续了两百多年,但仍有很多未解之谜。利用太阳能裂解水,产生电能、氢能,将是人类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理想途径。他通过仿生学开展人工光合作用的研究,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的谜题,未来人类将拥有无尽的绿色能源。

教师简介:张纯喜,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30. 取于自然 归于自然 更好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 打造生态文明闭环

课程时长:17分钟(一讲、0.5学时)

课程简介:基于对未来文明的思考,三十年深耕“废物”,他将创新的垃圾焚烧技术与生态肥料制备技术跨界结合,实现超低的污染物排放,超宽的处理范围,以废治废,增质提效,为实现生态文明3.0版的工业时代有机循环,脚踏实地做实事。

教师简介:张衍国,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

31. 垃圾教授和他的城市矿山、油田与森林

课程时长:17分钟(一讲、0.5学时)

课程简介:中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过去我们提到垃圾分类,往往就会说日本、德国怎么做的,但是未来,垃圾分类也将出现“中国模式”:废金属就是城市矿山,废塑料就是城市油田,废纸就是城市森林。

教师简介:杜欢政,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

32. 科技扶贫,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课程时长:17分钟(一讲、0.5学时)

课程简介:他们生活在绿水青山里,却为了水资源的保护,不能开发矿产、林木、大规模养殖,只能靠人均不足半亩耕地维持生计,如何让这样的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找到属于他们的金山银山,看一批年轻科技工作者的扶贫之路。

教师简介:李勃,中科院西安分院扶贫业务主管,生态毒理学博士

33. 贫困是因为懒惰吗?

课程时长:17分钟(一讲、0.5学时)

课程简介:社会大众一般所持有“个人努力脱贫模式”认为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穷人之所以贫困是因为懒惰。事实上,在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中,穷人和富人往往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穷人依靠个人努力致富的难度越来越大。显然,“贫困完全因为懒惰”是对社会责任的规避。贫困个体责任论忽视了制度和结构在财富、资产、教育和机会等差异对贫困的决定性影响,而大规模的脱贫攻坚正是通过消除结构性因素在减贫中的作用。

教师简介: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34. 穿越时空遇见火星

课程时长:17分钟(一讲、0.5学时)

课程简介:蓝色地球,红色火星,孪生又殊途。遇见火星,时空阻隔穿越,方知何为地球。深空探测看当代,行星科学靠未来。

教师简介:魏勇,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助理,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教授

 

 

 

安徽干部网络学院

2021628

  • 0551-62636999
  • ahgbjy@189.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