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线2020年11月份选修课程的通知
时间:2020-11-24 浏览数:30542

各位学员:

202011月份选修课程已经上线,欢迎大家选学,后期将陆续推出更多课程。本期课程名单如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 习近平总书记的新闻舆论观

课程时长:81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诸多论述,堪称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南”。这些论述,不仅厘清了“职责和使命”,强调了“党性原则”,还就如何适应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深刻改变,如何在国际舆论格局中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等一系列问题,给出了针对性极强的解决办法。本讲课程主要介绍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性质和使命,以及如何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等内容。

教师简介:王彩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

2. 着力锤炼“七种能力”——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课程时长:91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中央党校中青班的开班式时,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七种能力。如何让青年干部提升七种能力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培训中心教授朱谐汉将从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与新挑战、 要着力提高“七种能力”、加强学习和实践是提升能力根本路径四个方面做详细的解读。

教师简介:朱谐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政策与领导学教授

毛泽东思想

3.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导读

课程时长:101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革命暂时进入低潮,毛泽东同志领导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但当时党内有“左”倾思想的人,仍幻想以大城市为中心举行武装起义;而以林彪为代表的有悲观思想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在强敌进攻面前,怀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前途,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为了改变这个局面毛泽东写下了寄给林彪的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本讲重点阐述了这封信写作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教师简介:祝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毛泽东思想教研室主任、教授

党的建设

4. 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课程时长:94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本课程首先通过回顾党的指导思想百年创新发展,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学说,介绍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讲解如何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其次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介绍了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的基本特征,包括以当今中国和世界面临的时代问题为导向,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和世界和平发展为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基础,以中国优秀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为载体;最后讲解了党的指导思想创新与发展的主要体现:指出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解答了新时代的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时代发展新特点,并在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强调其更加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建设。

教师简介: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教授

党史党风

5. 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勇于担当

课程时长:142分钟(五讲、3学时)

课程简介:我国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党即将成为百年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生,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时代困境、勇于担当,激励中国人不断奋勇前进。本课程首先指出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我国开启现代化建设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担负起了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其次介绍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随后介绍了邓小平同志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确立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邓小平理论,为构成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理论基础;然后介绍了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两个时期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共同构成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后围绕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担当,介绍了“十八大”“十九大”的相关理论论述。

教师简介:王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

政治建设

6. 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课程时长:89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将意识形态工作与治国理政、从严治党紧密结合, 以党内法规建设形成推进意识形态工作长效机制,对构筑治国理政的意识形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说明了要将意识形态建设与国家治理和党的思想建设紧密结合,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巡视巡察检查监督。

教师简介:秦强,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教研部副主任、研究员

7. 充分认识和发挥人民民主的全过程优势

课程时长:87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本课程重点从注重形式程序的闭路循环、强调实质内容的全面有序两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主要说明了如何提倡不同层级的上下联动、强化各类主体的关系耦合和彰显国家治理的良好成效。

教师简介:孙培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教授

8.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课程时长:65分钟(两讲、1.5学时)

课程简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本讲重点阐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如何正确处理党和人大的关系,及如何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教师简介:张学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教授

9. 爱国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课程时长:96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之一,必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进一步彰显自身的战略价值和重要功能,这也是当前统一战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讲课程介绍了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和各领域工作。

教师简介:沈桂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0.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成效与经验

课程时长:99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大动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集中行动。本课程重点讲述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主要成效,分析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宝贵经验,说明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理论创新以及如何推动机构改革发生“化学反应”。

教师简介:张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经济建设

11.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课程时长:144分钟(四讲、3.5学时)

课程简介:20207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本课程首先提出,发展理念决定发展目标,介绍了“四更”发展目标的提出历史;重点介绍了“四更”发展,即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其次介绍了从“四更”发展到“五更”发展的逻辑,强调了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重大的战略转变及其五个重点。最后介绍了决定未来发展趋势的四大决定力量,即扩大内需、创新能力、区域经济发展和宏观领域结构性改革,阐述了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五更”发展的若干重大战略举措。

教师简介:王小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

12.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课程时长:97分钟(三讲、3学时)

课程简介:目前我国处于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恢复,但仍面临着内外部不确定性,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显得尤为重要。本课程首先介绍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符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总体要求、背景、基础与可行性、新内涵与特点、新路径和新举措。其次针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国际经验进行详细阐述。从理论、国际组织、文件等角度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概念进行了介绍。再次阐述了推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主要做法;最后指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差距仍然明显,并讲解了其主要表现;探讨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方向。

教师简介:王蕴,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经济所消费室主任、研究员

13. 以双循环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

课程时长:81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新变化,以及由此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的旨在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全面深化改革与高水平开放过程中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本课程重点阐述了如何以双循环战略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教师简介:陈建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14.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课程时长:84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对于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讲课程主要介绍了结果导向的营商环境改善、问题导向的“放管服”改革和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等内容。

教师简介:刘小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15.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 解读

课程时长:103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所谓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与越来越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且体现中国特色的较发达市场经济制度。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成熟有效的基础经济制度,其既包括合理的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也包括保障市场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基础制度等。同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需要高水平市场体系。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七大重点: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保障市场公平竞争;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

教师简介:王小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文化建设

16. 乱世风骨——魏晋南北朝文学

课程时长:127分钟(三讲、3学时)

课程简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典范。本课程首先重点阐述了曹氏父子的文学成就,其次阐述了建安七子的性格与文学成就、时代乱象中的文人生活,以及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及其田园山水文学,最后简要介绍了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和小说。

教师简介:梅敬忠,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17. 曾国藩与传统人格养成

课程时长:96分钟(两讲、3学时)

课程简介:作为被后世褒贬反差极大的历史人物,曾国藩一生的不同阶段都有值得我们仔细寻味与借鉴之处。从早年勤学苦读,到中年在京师修身内省,再到起兵湖湘,于生死交战中升华自我。与此同时,曾国藩在日记、家书中的各种“自言自语”和“碎碎念”,也是启迪后人的一面明镜。本课程回顾了曾国藩的求学升官之路,阐述了曾国藩的最初底色,从“修养”“博通”“熬炼”“敬慎”“诚信”等方面讲述了曾国藩如何锤炼出高尚的人格,阐明了“圣人是由凡人修炼成的”这一观点。

教师简介:王学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国史教研室副主任

18. 心曲初唱——先秦两汉文学

课程时长:91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先秦文学包括:古代神话、古代歌谣、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等,尤以在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汉代文学包括:汉赋、乐府民歌以及文人五言诗、七言诗等。本课程重点介绍了先秦文学两个巍然并峙的高峰《诗经》和《楚辞》以及汉代文学的重要成就之一——司马迁的巨著《史记》及其一些重要段落。

教师简介:张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19. 《庄子》的思想世界

课程时长:104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庄子在哲学、文学、道学上都有杰出的成就,他的思想主张尽数记载于《庄子》一书。庄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道教更是将其视为正统主流理论。本讲重点阐述了《庄子》的主要思想,以及《庄子》的逍遥精神和齐物精神,以及《庄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师简介: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文化强国战略

课程时长:81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由于失语现象引发的标语、口号常常失效,表明了价值信仰系统在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政治上高瞻远瞩的保障,是国家的灵魂和社会秩序的源泉,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定位和功能定位,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之间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本民族历史传统的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

教师简介:周熙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社会建设

21. 公共卫生国际合作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课程时长:79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回溯历史,公共卫生危机国际合作经历了“各扫门前雪”的区域性国际合作、多中心并存的松散型国际合作、世界卫生组织主导的协调性国际合作三个阶段。公共卫生危机使得国际社会对国际关系诸多要素进行再认知。中国公共卫生外交经历了援外医疗队、抗击非典、援非抗击埃博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四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本课指出中国公共卫生外交具有鲜明特点,如服务于国家利益;强调统筹协调,注重创新,注重实效;强调国际合作;以先进理念为指导;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教师简介:赵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22. 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课程时长:64分钟(三讲、1.5学时)

课程简介: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如何提高养老保障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而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将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本课程对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及其重要意义、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概况、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

教师简介:金维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

23.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

课程时长:105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枫桥经验”是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一项社会治理经验。本课程首先讲解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社会治理中的症结与问题;其次,讲述了“枫桥经验”的演进和发展,以及社会治理下的枫桥经验;最后,介绍了“枫桥经验”的创新与发展。

教师简介:王丛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24. 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

课程时长:99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提出了新要求,这是从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根本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策部署,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本课程重点阐述了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的主要形式和新特点以及如何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

教师简介:青连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25. 新时代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课程时长:90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本课程重点分析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基本架构及特点,阐释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说明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推进与完善。

教师简介:伍先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26.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课程时长:83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20世纪70年代,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深刻改变了教育和学习的本质性特征。21世纪第二个十年至今,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开始重塑教育和学习的环境与业态,终身学习理念一直被不断地践行。2019年我国出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旨在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并发挥统领作用。相关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如出台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 20182022年)》等。本课程将围绕国际国内的终身学习体系的探索实践展开阐述。

教师简介:张力,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督学、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27. 疫情防控常态化与社会管理创新——建设具有韧性的社会治理体系

课程时长:57分钟(两讲、1.5学时)

课程简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风险社会的脆弱性,因此,要从全社会防控走向韧性社会建设,凸显社会韧性价值。组织、技术、个人能力、认同是社会韧性构成的基础要件,必须在此基础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韧性管理体系。社会组织发展对社会韧性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如社会组织可以补足社会治理的短板,增强个人减灾能力意识和技能,推动社会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党建引领是培育社会组织增进社会韧性的必由之路,必须以区域化党建培育公共事务参与型的社会组织,以基层党建和劳动教育培养公民防灾减灾技能。

教师简介:韩冬雪,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督学、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28. 健全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 促进健康老龄化

课程时长:91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有所改观,但仍不容乐观。21世纪人口老龄化在全世界都是不可逆转的,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基本国情。本课程重点阐述了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及如何促进健康老龄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教师简介:刘维林,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9.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课程时长:53分钟(一讲、1.5学时)

课程简介:应急管理是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四个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阶段。本课程重点讲解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五个方面内容,即研判、报告、决策、组织和沟通。

教师简介:钟开斌,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生态文明建设

30.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课程时长:81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本课程重点阐述了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与概念内涵,讲述了中国生态补偿政策发展脉络,分析了生态补偿典型案例,指明了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对于落实生态补偿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教师简介:刘桂环,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科学人文

31. 人工智能 未来已来

课程时长:71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其包含多个层次。那么,当我们谈论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国际社会对人工智能有哪些关注和动向?机器人可以有法律人格吗?机器人可以有道德吗?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做什么?本课程将对以上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教师简介:蔡雄山,腾讯研究院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研究员

32. 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机器人

课程时长:80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抗疫中,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在保障人们生活学习、支撑复工复产、提振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要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新经济发展,扎实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构建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课程从数字化发展、产业互联网的概念以及典型行业数字化变革新动能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教师简介:原魁,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安徽干部网络学院      

                            20201124日   


  • 0551-62636999
  • ahgbjy@189.cn